你的位置:易学研究

清明莫盼雨雨纷纷

作者:廉永海 20019年4月6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的《清明》总给人一种清明时节就要下雨的湿润感,那清明时节雨是不是多了,或者清明时节是不是就到该下雨的时候了呢?

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有传说清明节演变为纪念先祖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春秋时的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刘邦定为清明节祭祖。这和雨肯定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清明,这时春天的景色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群山如黛,百鸟啼鸣,生机无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佳节清明桃李笑”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这么好的天气,不踏青插柳怎么能忍住?如果这时候下雨岂不扫兴。

不光景色好,清明时期,也正是农作物出苗的关键时期。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都需要一定的气温或地温才能发芽出苗。如棉花要求平均气温在12度以上,玉米要求稳定在10度以上,豆类要求气温稳定在8度以上。达到要求的气候环境出苗较快。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甚至“倒春寒”,气温下降的厉害,春播农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就难度增大,所以说“清明要晴”。谷雨时节后,各种春播农作物也正值幼苗期,冬小麦是节孕穗的阶段,这个时期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谷雨要雨”。民间有“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地莫迟延”等谚语。

现代大数据显示,清明时节,南方大部的降雨概率均在50%以下,只有代表江南地区的长沙、南昌出现雨日的概率会超过50%。代表华南地区的福州、广州降雨概率只在45%以上。在北方,清明时节雨日的概率明显比南方小,大多数地方的概率不到20%,截至2018年,在北京55年间下雨概率仅15.4%。总体来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况是少数。


2019年清明节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实际上是为了烘托后面行人心情布设的背景。“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赶路的人,不是那些春游赏景的人。这里的天气是惆怅失意、色彩清淡、心境凄冷的烘托,和“断魂”呼应。这个雨天估计就是个巧合,并不是清明的气候特征。

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而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焦延寿卦气值日卦

易学家焦延寿卦气说,以《周易》特有的卦爻符号系统符示涵摄四时月令、节气、物候乃至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是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基本学说。根据焦氏卦气计算,(2019年4月6日巳时)值日卦为六十四卦豫卦之二爻。焦氏易林有:“冰将泮散,鸣雁噰噰。丁男长女,可以会同。生育圣人。”这是说冰马上要消散了,消散之前男女还可以在一起约会,生育后人”。冰将泮散、鸣雁噰噰,描述的是豫卦的候应现象,河冰消散、花开鸟鸣。古人曾经有过冰泮后禁嫁的规定。《周礼媒氏》疏引《韩诗传》:古者霜降逆女,冰泮杀止。意思是霜降到第二年春天河冰融化的时间段可以嫁娶。同样,《诗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意思就是“男子要娶媳妇,要在河里的冰融化之前”,因为这段时间是农耕的闲暇时间,符合我国古代农业的实际情况,河冰融化了,天气暖和了就要耕种了。

雷地豫卦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但对于了解古代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地区差别较大,难以全面覆盖。清明节气三候如下:

初候(初五天),桐始华。白桐花开放;

二候(又五天),田鼠化为鴽;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

三候(再五天),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还回到最初的话题,清明和雨没有关系,非要有关系那就是“偶遇”,比起杜牧的《清明》,下面欧阳修的这首诗确实要晴朗的多了,这才是“清、明”。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

更多易学信息,请关注“人生果”公众号


点击此处下载人生果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