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易学人物(三)
文章来源:网络
三、东汉
崔篆
东汉易学家。字延寿,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王莽时,曾任建新大尹,后辞去。通晓《周易》,其易学观象玩辞,不言灾异。曾以一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用以占验吉凶。此法后为以术数谈《易》者所宗,著作有《易林》十六卷,六十四篇。此书旧题为西汉焦延寿所撰,经清沈炳巽、牟庭及近人余嘉锡等考证为崔篆所作。
范升
东汉经学家,字辩卿,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人。九岁即通晓《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贺易学和《老子》,并教授后生。王莽时,为议曹史。光武帝时,拜为议郎,并迁博士,参议朝政大事。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对《周易》很有研究,主梁丘贺易学,反对为费直易学产博士。对《春秋》主公羊学,反对为左氏春秋立博士。曾与古文经学家韩歆辩难。事具《后汉书》。
樊英
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字季齐,亦作季高,南阳鲁阳(今属河南鲁山县)人。长期隐居,收徒讲学。安帝时,征为博士。顺帝时,曾拜为五官中郎将,光禄大夫。少受业三辅,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以图纬教授四方受业者。因善算,朝廷每有灾异,常诏问其变复之效,世传所言多能验。著《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张衡
(78—139)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自幼好学,善属文,通五经,尤精于天文、阴阳历算之学。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还曾两度担任侍中、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尚书等职。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天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且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且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每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和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上最早和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他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地关系犹如蛋壳包蛋黄,天外地内。文学上亦颇有成就,代表作有《两京赋》、《归田赋》等。画艺超群,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著作原有集,已佚。明张溥辑有《张河间集》,较为完备。
马融
(79—166)东汉经学家,学者。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太守等职。才高博洽,世称“通儒”。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程度。又曾设帐授徒,教养诸生,生徒常有千数。郑玄、卢植均出自其门下。通晓《周易》,尝习费氏之易。费氏易原无章句,自马融注始分章句,将《系辞》上篇分为十三章。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如本京房《易传》乾卦语“建子起潜龙”,以建子之月,解释初九爻辞。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太衍之数五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极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这种太极观,后来经过王弼的改造,终于引出以太极为虚无实体的结论。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其注《易》著作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黄爽《汉学堂丛书》均有辑录。清臧庸曾采录马融、王肃易注佚文辑为《马王易义》。另有赋、颂二十一篇,明代人辑有《马季长集》。
王符
(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而好学,有志操,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讥评时政。反对贵族的虚无,大胆地揭露豪强地主的贪婪残暴,与崔瑷、马融友善。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提倡学习,强调人为,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著作有《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
范丹
(112—185)亦作“范冉”。东汉经学家。字史云,谥曰贞节先生,陈留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人。马融弟子。通晓五经,尤其精通《周易》和《尚书》,善于依据《周易》之卦爻辞来占卜。性格狷急,不能从俗。桓帝时,任为莱芜长,他却遁逃于梁、沛间,以卖卜为生。生活极贫,所居敝陋,有时绝粮,时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郎岂
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和重要人物之一。字雅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少传父业,隐居海滨,广收门徒,弟子多达数万人。通晓京房易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岂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上疏多引《稽览图》这部以卦气说宣扬阴阳灾异内容的《易纬》著作。事具《后汉书·郎岂传》。
郑玄
(127—20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为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世称郑玄为“后郑”。博通今文、古文经学,且精于天文历算。少而好学,不乐为官。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九章算术》、《三统历》,又曾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还曾从马融学古文经。马融召集弟子考论图纬,推算浑天,众说纷纭,而玄一言便决。马融曾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至数百千人。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融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其解经,虽属古文经学的传统,然又精通今文经学,且以注纬书而闻名。以筮法中的七八之数解释“精气为物”,以九六之数解释“游魂为变”,这种解易的倾向,后被称为象数学派。其习易,先受京氏易,后学费氏易,受费氏易学影响较大。其易学的特点为(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以乾坤十二爻辰为依据,认为其它各卦的爻辰,逢九从乾爻所值,逢六从坤爻所值。并通过爻辰说追求卦爻辞同卦爻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此说颇牵强,使得易学变成烦琐的经学。(2)以五行说解释《周易》的筮法,即以五行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吸收了刘歆《三统历》中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的观点以及京房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的观点,用以解释《系辞》中的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以水、火、土、金、木五行相生和顺序,解释《系辞》中天地之数的排列顺序,以五行生成之数解释大衍之数,并以天地之数配五行,又配四方,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以五行生成说解释《易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二五阴阳之合”说明万物的形成,以五行之数的变化解释生死和鬼神,认为生命的变化,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一致,大衍之数来自于天地之数。他的这种五行生成说,对后代易学的发展影响颇大。在重卦、作卦、爻辞之人问题上,认为是夏禹重八卦而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皆为文王所作。除经学外,对天文历算也有较深研究,曾提出一年四季与地球在太空中的四游升降有关的观点。在《周易乾凿度注》中,又提出元气之所本始寂然无物亦忽然而自生的观点,此对魏晋玄学有一定影响。著有《易论》、《易赞》,并为《周易》、《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坤凿度》)、《乾象历》、《尚书》、《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作注,此外,尚著有《六艺论》、《驳许慎五经异义》、《天文七政论》等。著作多已散佚。南宋王应麟辑有《周易郑康成注》,清惠栋对王应麟辑本进行补正,作《新本郑氏周易》,清袁钧《郑氏遗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其佚文辑本,孔广森《通德遗书所见录》、黄爽《高密遗书》亦辑有其佚文。
荀爽
(128—190)东汉经学家。又名谞,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况十二世孙。幼而好学,潜心经籍。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及长,“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后汉书·荀爽传》)桓帝时,拜郎中,以世乱,弃官去,旋遭党锢之祸,隐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献帝即位,任司空,参与王允等谋除董卓事,未及发难而病卒。精通易学,治古文费氏易,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王弼注略近。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乾升坤降说。清惠栋曾在《易汉学》中解释此说:“以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其升降说的内容为:乾坤两卦为基本卦,这两卦爻位的升降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他以此乾升刊降说来解释《周易》的经传,并将此体例加以推广,以阴阳爻位升降说来解释其它卦。又认为一卦中其它各爻,也存在着阳升阴降,而且一卦中爻位升降,就变化成另一卦。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著作有《周易注》十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二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爽周易注》一卷。惠栋《易汉学》、张惠言《周易荀氏九家义》均对荀氏易说有所阐发。另著有《春秋条例》、《新书》、《诗传》、《尚书正传》等,多已亡佚。
王畅
东汉易学家。字叔茂。官南阳太守,长乐卫尉,至司空。通晓《周易》,为当时易学名家刘表之师。
宋衷
或作“宋忠”。东汉著名学者。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县东)人。刘表据荆州,其为五业从事,治古文,善太玄,在荆州学派中最有影响。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如释泰卦六四爻《象》文“翩翩不富”时说:“四五体震,翩翩之象也。”(《周易集解》)引言乾升坤降,卦气动静,大抵出自荀氏。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宋氏注》一卷。另有《太玄注》、《法言注》、《世本注》等。
刘表
(142—208)东汉末官吏。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吏,据有今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主荆州时,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易章句》一卷。
薛虞
疑为汉魏间儒生。时代、里籍、生平不详。仅知其精研《周易》,易学著作早在唐即已佚。《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亦均未著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曾引其说。清黄爽《汉学堂丛书》辑有《薛虞易音注》、马国翰《玉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周易薛氏记》一卷。
徐从事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契》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明杨慎《古文参同契·序》云:“徐氏景休笺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杨慎所依托而无所据,云:“晓序但称魏君示青州徐从事,徐隐名而注之。郑樵《通志·艺文略》,有徐从事注《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亦不言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显?”余嘉锡《辩证》亦不置辞。按,徐之名非出于明,而早见于唐,张玄德《丹论诀旨心鉴(或作“照”)·金丹论》:“昔刘玄穆事魏先生,看火一年,忘情有疑,遂不遇百早夭;徐景休勒心积德,不怠昏旭,师授以药,长生而仙,今在太白山……徐君魏先生、淳于公、此三人各通至术,并神仙之流。”其事迹多不可详考。据前引数种资料,徐氏撰著在先,而《参同契》五言句较他种体裁更具原始性,故徐从事可能是《参同契》五言句作者。
淳于叔通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诰·稽神枢》云:“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余嘉锡以为,陶氏所引必为汉魏人旧序,是可靠的。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徐从事传与淳于君。淳于君仰观卦象,以器象于天地,配以乾坤;以药象于坎离,以配水火,则为日月;以鼎象于大白,亦为镇星,以炉火城郭。余六十卦以定升降消息,阴阳度数,二至加减,翻转鼎器。所以便造篇名《五相类》,类解前人,集后一卷,并前三卷,以表三才鼎药。以象三光。”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夜寝不寐,仰观乾象,而定阴阳,则以乾坤,设其爻位,卦配日月,托《易》象焉。”杨慎所注《古文参同契·序》云:“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仇兆鳌《集注》则订淳于叔通撰《三相类序》、《大丹赋》、《鼎器歌》。均可参考。
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生活于公元二世纪后叶。籍贯有数说,一云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或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据《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一云吴人(今江苏,据葛洪《神仙传》),一云“郐”人(今河南密县,据朱熹注本正文),一云“鲁”人(今山东,据托名阴长生注本正文)。《神仙传》记载,魏曾为低层官吏,后隐退。曾与弟子入山炼丹。丹成,服后假死,后复活。《参同契》正文“委时去害”以下段落,隐“魏伯阳著(或造、歌)”四字,为汉代纬书笔法,亦称“叟辞”(原始谜语)。这是魏伯阳撰《参同契》的内证。今本《参同契》不同文体之内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之著。《神仙传》云:“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彭晓注本序又云魏授《参同契》于徐从事与淳于叔通。但早于彭晓的道藏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托名阴长生注本序和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大至都说依古经撰《参同契》,授淳于叔通,后传至魏伯阳。宋曾造《道枢·参同契下篇》云:“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又《正统道藏》似字号有《大丹记》、《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云“太素真人魏伯阳”所撰,为托名之作,“太素”云云,亦均不可靠。清字号《魏伯阳七返丹砂诀》,亦出后人手,非魏氏所撰。
阴长生
东汉人。生活于公元二世纪前叶。署名葛洪《神仙传》云,阴为新野(在今河南)人。汉光武阴皇后之族属,师事马鸣生,受《太清神丹经》以炼外丹。《抱朴子内篇·金丹》云:“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故书[马、阴]二君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168—188年)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可相印证。《云笈七签》卷106有“阴真君传”,略同。薛大训《神仙通鉴》卷九,云魏伯阳从学于阴长生,为阴之弟子。《正统道藏》所收阴长生《周易参同契》、《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阴真君金石五相类》、《紫元君授道传心法》、《阴真君还丹歌》等所注书均系托名之作,大多出唐人之手。
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
更多易学信息,请关注“人生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