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易学研究

历代易学人物(二)

文章来源:网络

二、西汉

河上公

西汉道家。姓名不详。汉文帝时,在河滨结草为庵,因以为号。精通《周易》、《老子》学说,并用《周易》解释《老子》。汉文帝读《老子》有所不解,亦常遣使者向他请教。据传著作有《道德经注》,当系后人伪托。

司马季主

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六十四卦为文王重卦而得,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解易,属象数一派,善以卦爻象和阴阳之数占算时日、吉凶和鬼怪灾异之事,把周易作为占算时日、预测祸福的方术。摆卦摊于长安市东,为人占卜吉凶。宋忠、贾谊二大夫曾前往访问,并把卜筮看成是骗人之术。司马季主则辩解说卜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董仲舒

(前179—前104)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拜江都相,因言灾异下狱,赦免后出为胶西王相,不久告病归家,然朝廷有大事辄遣使赴其家咨询。生平讲学著书,推尊儒术,罢黜百家,其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融为一体,形成了封建神学体系,核心是“天人感应”说。通晓《周易》,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即是效法八卦中的乾坤和五行之气,按阴阳变易法则而制定的。解经时以讲阴阳灾异而闻名,阴阳五行说对孟京易学之卦气说影响颇大。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他以五常解释五行,将其品德纳入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把主管四季变化之五行说成君臣父子之道的体现,在《春秋繁露》中,曾征引《周易》之经传予以解释,此外,还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著作有《春秋繁露》(有人认为经后世附益增改)及《董子文集》。

韩婴

西汉经学家,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世称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付。精研《诗经》,兼治《周易》。由于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学的影响不大。其对《周易》经传的理解,继承了《彖》、《象》、《文言》解经的传统,取人道教训方义。据近人考证,《周易集解》《周易正义》中所引用的《子夏易传》,实为韩婴甩著。现存《韩诗外传》中,亦常引用《周易》经传文,加以解释。如引用《系辞》文解释道:“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忠易为礼,诚易为辞,贤人易为民,工巧易为材”。(卷三)著作至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清赵怀玉曾辑《韩诗内传》佚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韩诗外传》今本十卷,近人许维矞有《集释》本。

田何

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字子庄,亦作子装,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人。汉初迁居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号杜田生。专门研究《周易》,受业于东武(今山东诸城县)孙虞,又授易于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这些弟子皆著《易传》数篇,后又授易于杨河。施雠、孟喜、梁丘贺皆为田何四传弟子。凡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家,皆出于他的传授。

王同

西汉经学家。字子中,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通晓《周易》,曾受易于田何,后又授易与鲁周霸、莒衡胡等人。著作有《易传》数篇。

周王孙

西汉今文经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受易学于田何,后丁宽从之受古义,号《周氏传》。

丁宽

西汉今文经学家。字子襄,梁(今河南商丘南)人。汉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曾抗击吴楚七国叛军,号丁将军。初从田何受易,尽得其学,学成东归时,田何曾谓门人言曰:“易以东矣。”后又从周王孙受古义。曾作《易说》三万言授于田王孙。《易说》一书,已佚,《汉书·艺文志》亦未载,《汉书·艺文志》易类中著录有丁宽著《丁氏》八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丁氏传》二卷。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术数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著术数书《灵棋经》二卷,据近人余嘉锡等考证,是书为晋释法味伪托。长于文辞,性诙谐滑稽,武帝时,累官至太中大夫,时以诙谐滑稽之谈,寓讽谏之意。著作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等。《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有《东方朔》二十篇,今已散佚。世传之《神异经》、《海内十州记》,则系后人伪托。

杨何

西汉经学家。字叔元,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汉武帝时,任中大夫。受易学于田何,后又传易于司马谈。著作有《易传杨氏》二篇,已佚。

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武帝时任谏大夫。曾受《诗》于申公,受今文《尚书》于伏生,相传曾从孔子住宅旧壁中得所藏古文《尚书》,开古文尚书学一派,但为后来学者所怀疑。对《周易》亦有研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相传其曾著有《尚书·孔氏传》,对此宋人开始怀疑,经明、清学者考证,定为后人伪托之作。

司马谈

(?前11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博学多通,曾学天文于唐都,受易学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黄生)。武帝时,任太史令。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幼曾耕牧,十岁始读古文典籍,性好游,二十岁后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发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为六十四卦。著作有《史记》、《报任少卿书》、《素王妙论》(即《太史公素王妙论》)、《太初历》等。

田王孙

西汉经学家,砀县(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人。从丁宽学易,立为博士。后又授其《易》学与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此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焦延寿

西汉易学家。字赣,一说名赣,字延寿,梁国(今河南商丘南)人。出身贫贱,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昭帝时,由郡吏举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政绩优异。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传,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易象,易于象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旧传其曾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用以占验吉凶,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施雠

西汉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字长卿,沛(今江苏沛县东)人。与孟喜、梁丘贺同学易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立为博士。甘露中,曾在石渠阁与诸儒讨论五经的异同。后授易于张禹、鲁伯、张禹又授易于彭宣。于是施氏之易有张、彭之学。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孟喜

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字长卿,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父孟卿,善为《礼》、《春秋》,后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孟喜跟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学习《周易》,与施雠、梁丘贺同学。举孝廉为朗,后为丞相椽,宣帝时,立为博士。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曾授易于同郡白光(字少子),沛郡翟牧(字子兄),故孟氏之易有翟,白之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孟氏章句》,黄爽《汉学堂丛书》辑有《孟喜易章句》,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也有其著作的辑录。惠栋《易汉学》对其易说有所阐发。

梁丘贺

西汉经学家,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字长翁,琅琊诸(今山东诸城西南)人。初从京房(非焦延寿弟子)受易学,后与施雠、孟喜同受易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宣帝时,求京房门人,得为官。因为人小心周密,筮占多有应验,深得宣帝信重,官大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并被立为博士。曾传其易学于子临,临学精熟,后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受业。据传临授易学与五鹿充宗等,充宗授教士孙张、邓彭祖、衡咸,由此梁丘之易有士孙、邓、衡之学。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梁丘章句》一卷。

费直

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字长翁,东莱(郡治在今山东掖县)人。官单父令。治古文《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彖》、《象》、《系辞》等篇解说上下经文。王璜等人传之,则是易有费氏之学。据《魏志·高贵乡公记》所引语,以传附经,始于费直和郑玄,后传至王弼。其易学初在民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到东汉时大为流行,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等人均习其学,三国魏人王弼注《易》亦用其说,今本《周易》亦与之有关,至永嘉之乱,遂不传。费氏易学,不讲卦气和阴阳灾变,而是以《易传》文意解经,注重义理,对《周易》经传的理解,也都是取人道教训方义。其易学后来发展成义理学派,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周易分野》一卷。

高相

西汉经学家。沛(今江苏沛县东)人。治《易》与费直同时。无章句,专以阴阳灾异说《易》,自言所学出于何弟子丁宽,后又传易学于其子康及兰陵毋将永,康因明晓《周易》而为郎,永因通晓《周易》而至豫章都尉。于是《易》有高氏之学,然高氏易学只在民间流传,未得列于学官。

张禹

(?前5)西汉今文经学家。字子文,谥曰节候,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幼喜观卜,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且能从旁言之。年长,从施雠受易,又授易于彭宣,于是施氏之易方有张、彭之学。

王璜

西汉经学家。字平中,琅琊(今属山东)人。受易学于费直,并传费直之易,由此易有费氏之学。

白光

西汉经学家。字少子,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喜易,与沛郡翟牧同受易学于孟喜,仕为博士,由此孟氏之易有翟、白之学。

翟牧

西汉经学家。字子兄,沛郡(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喜易,与兰陵白光同受易学于孟喜,仕为博士。于是孟氏之易有翟、白之学。

京房

①(前77—前37)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因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东郡顿邱(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延寿曾誉之说:“得我以亡身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屡次上疏,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因劾奏中书令石显等专权,出为魏郡太守,不久,下狱死。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易学的主要成就是:(1)八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将八经卦的重卦称为“八宫”,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顺序排列,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八宫”。(2)纳甲说。用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甲为十干之首,故此说称为“纳甲”;配以十二支,称为“纳支”。(3)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京房。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等。(4)卦气说。有与孟喜卦气说相同者,如以坎卦主冬至,离卦主夏至,每卦六爻各配六个月份,表示气候的变化。也有与孟喜卦气说不同的,如将坎离震巽四正卦纳入一年的日数之中。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跟孟喜之卦气说相比,他于四正卦以外,又增加了巽艮两卦,主管二十四节气。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5)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解释卦爻象的变易,以此说明“易”就是阴阳二气升降变易而无止境。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且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成为汉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京房曾“传易学于殷嘉、姚平、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汉书·儒林传》)乐律方面,曾创十三弦“准”以定律,并根据八卦原理,用“三分损益法”,将十二律扩展成六十律。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它皆已失传。佚文可见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周易京氏章句》和王保训的《京氏易》,另外,黄爽《汉学堂丛书》及孙堂的《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②西汉易学家。武帝时为大中大夫,出为齐郡太守。治易,曾与司马谈同习易于杨何,后又传其易学于梁丘贺。

刘向

(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宣帝时,任散骑谏议大夫,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因反对宣官弘恭、石显、被捕下狱。成帝时,更名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此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推崇《周易》,所著《洪范五行传》,即以五行阴阳说,讲灾异和占验。讲灾异常引用孟喜、京房之卦气说。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著作除《别录》、《洪范五行传》外,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原有集,已佚,明代人辑有《刘中垒集》。

刘歆

(?23)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少时即以通晓《诗》、《书》,善属文而被成帝召见,任黄门郎。河平(前28—前25)中,与父向总校舍群书。向死,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编成《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王莽执政,立古文博士,歆任“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件,事败自杀。推崇《周易》,所著《七略》即以《周易》为群经之首,以五经配五常之道,而“易为之原”。(《汉书·艺文志》)以八卦为河图,《洪范》中的五行文为洛书。讲易重卦气说,讲天文历法以孟、京卦气说为据。他在《三统历》是即以黄钟为天统,林钟为地统,太簇为人统,并配以乾坤两卦象,配十二律、十二月、十二辰,即是效法孟喜、京房的卦气说。通晓天文律历,首次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根据《太初历》修订而成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三统历》,并著有《三统历谱》。著作原有集,已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刘子骏集》。

严君平

(前73—17)西汉术数名家。名遵,字君平,以字行。蜀郡(今四川)人。隐居不仕。成帝时,卜筮于成都市,日得百钱即闭肆下帘诵读《老子》,以著书为事。卜筮时,每依蓍龟以忠孝信义教人。扬雄少时曾从其游学,屡称其德。通晓《老子》、《庄子》,尤精《周易》,曾引《周易》经传文意,解释老子的《道德经》,将易学与黄老学说结合起来,讲阴阳变易学说。著作有《道德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

五鹿充宗

西汉经学家。复姓五鹿,名充宗,字君孟。元帝时,官少府,与当权宦官石显结为党友,贵幸一时。成帝初,石显被罢官,他也被降为玄菟太守。专治今文易中之“梁丘学”,曾与当时诸易家辩易,诸儒畏其权势,不敢与之争论,唯朱云多次将其驳倒,当时人称“五鹿岳岳(长角的样子)。朱云折其角”。(《汉书·朱云传》)(《汉书·艺文志》易类著录有其所作《略说》三篇。

朱云

西汉经学家。字游,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少以任侠闻名,年四十,始刻苦读书。通晓《周易》与《论语》,曾任博士、杜陵令、槐里令等职。为人刚直,数忤权贵,由是获罪被刑。晚年教授生徒,年七十,卒于家。对《周易》颇有研究,元帝时,曾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屡屡获胜,颇享时誉。

扬雄

(前53—18)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多识古文奇字,任黄门将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虽为古文经学派中的人物,但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作《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目》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

彭宣

西汉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字子夏。哀帝时,官至大司空,封长平候。王莽专政,乞归,卒于家。曾从当时今文经学家张禹受易,而禹则受易于施雠,于是施氏之易有张、彭之学。


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

更多易学信息,请关注“人生果”公众号


点击此处下载人生果APP